书装设计的文化理念和艺术风格
20世纪90年代以来,我国电脑辅助设计技术的迅速普及,给书籍装帧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。它的神奇、便利、迅速和高品质输出,使设计师们兴奋不已。
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:电脑技术给设计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设计空间,以及一个前所未有的得心应手的设计工具。电脑技术把原来的设计完成品墨稿,变成了可以直接交付印刷的“菲林”,直观、彩色显像,将设计与制版合二为一,大大节省了人力、物力,缩短了出版周期。
同时,书籍装帧设计中也出现了滥用电脑的现象。设计者面对无数点击可得的新奇的装饰效果,往往难以取舍,会有意无意地罗列各种设计功能,被兴之所至的图像牵着鼻子走,也好像只有这样才显出现代感,于是装帧设计进入了一个误区:由于忽视了整体把握的设计意识,使书装设计应赋予图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无从体现。
另外,电脑的神奇也为那些偷懒的设计者提供了方便,使书籍设计成为全电脑产品,毫无个性。电脑痕迹严重、花哨繁杂、堆砌拼凑的封面摆满书店。这些图书设计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属性,缺乏文化内涵。
面对这种现象,设计师们对装帧文化有了一种反思:电脑多元设计不等于创意本身;先进的科技手段,脱离了人的主动思维,并不能带来理想的结果;电脑符号的泛滥,极大地削弱了图书的书卷气和文化内涵。这无疑是对广大设计师的又一次挑战,它要求设计师知性更宽,悟性更强,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、艺术品位和创作才能。
近几年来,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运用电脑时,开始注重书装设计理念、文化内涵、艺术品位和人文关怀,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。这标志着我国书籍装帧文化的精神回归,是中国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又一次飞跃。这种飞跃主要有如下特征。
其一,重视单纯、 简洁的艺术风格
装帧设计单纯、简洁的艺术风格由图书本身的文化属性所决定。20世纪90年代以前,中国的出版物基本上还处于凸版铅印的阶段,由于科技落后和经济制约,一般设计用色限制在三至四色以下。但那个年代的设计大师在有限的用色条件下,精于构图,以概括、洗练的设计构成,单纯的设色,同样呈现出较为丰富的视觉效果,典雅大方。时代变迁,它们的艺术价值依旧。1981年出版的《九叶集》,是一本中国新文化运动初兴年代的九位诗人的合集。设计者曹辛之先生用一棵大树九片茁实的叶子比喻九位诗人,寓意深邃,启人遥想。全书构图平稳,树叶错落有致,设色单纯、雅致,把该书的内涵,含蓄而诗意般地呈现给读者,体现了一代大师的功力(见图1)。
如果说,那个时代装帧的单纯、简洁,多少有些受条件所迫,多少有些被动因素的话,那么,现代设计师的单纯、简洁则完全出于主观因素。他们“用电脑不见电脑”, 装饰语言从属设计语言,化繁为简,惜墨如金,尽可能做到以最少的设计语言传达最多的视觉信息。《分子病毒学》是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轻的美编王梅设计的。她利用显微镜下的病毒结构和基因组图片,高度提炼概括成单色图案,并与书名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。全书为单色,大面积空白成功地体现了“空白和分割”的现代设计理念(见图2)。此设计在2001年湖北书籍装帧评比中获得金奖。
书名醒目,装帧单纯明快,重视平面与色彩构成,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设计,成为众多装帧设计者的追求。这是时代的需要,也是现代书装设计理念的体现。
诚然,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理想、审美情趣和审美精神,装帧的美感和形式法则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变化。然而单纯简洁的艺术风格永不过时。歌德说:“简洁和天才是孪生姊妹。”的确,简洁要求设计师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视觉语言表现力。简洁、准确的设计语言相当于文学中的“ 一语惊人”,是装帧设计理念的最高境界。
其二,注重文化内涵、艺术品位、人文关怀
优秀的书籍设计,在于把握内容精神的准确传达。它是图书灵魂的外在体现。光靠电脑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根据不同的图书体裁、题材、风格等,注入设计师不断升华的设计理念。注重文化内涵、讲究艺术品位、追求个性特征被越来越多的装帧设计者所重视,表面浮躁、花哨的封面为人们所唾弃。对国外装帧艺术设计形式的学习和借鉴,已不再停留在生搬硬套的表面抄袭上,而是将国外装帧形式中的浓烈色彩、令人振奋的视觉冲击力、奔放的热情融入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装帧形式中,设计出一批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,真正具有中华气派的好书。
《临床骨科学》的创意设计堪称绝妙。用象征的手法代替了大多数医学解剖图的直白。人字形的支架富有多重意味:断裂的主干通过金属部件的连接和支撑得到修复;最妙的是主干上生出嫩绿的新芽,点明了骨科学对生命的价值。整个创意充满理性,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感情色彩。构图十分严谨,设色凝练,黑白灰节奏分明。文字安排、大小疏密有致。此设计曾获得全国第五届书籍装帧评比金奖(见图3)。
这种装帧设计观念的升华,是中国装帧艺术的新的进步。它不仅加强了书装设计者对装帧美感的深刻理解,有力地推动了书装设计实践的全面深入,而且对人们的思维、想象力、生活情趣以及价值观,都会产生重大影响。
其三,增强整体设计观念
过去的书装设计者只是被动地关心封面设计,如今关心的则是整本书、整套书。从选纸、用料到开本大小、印刷工艺,从封面、护封到扉页、版式设计等,全方位地整体设计,每一个环节都由设计者精心关注。书籍装帧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、多侧面的、多层次、多因素的系统工程。设计者的地位也悄然地进行着由被动到主动、由局部到整体的转移。这是一场从设计观念到设计体制的深刻变革,是时代的需要,也是历史的必然。《云南物质文化》一书的整体设计,在西北西南地区曾获得“最美的书”的殊荣。它的美在于图与文字的运用,都处于恰到好处的协调与适中,并体现在它的整体风格里;它细而不纤,粗而不犷,色彩纯净、透明,使读者享受到它深旷和诗般意蕴的审美情趣。无论是包封、硬壳封面还是环衬扉页,都很好地体现了该书的文化内涵(见图4)。
整体设计对书装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它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设计才能和全局把握水平。
以上这些特征,标志着中国装帧设计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是中国装帧艺术设计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。
(作者单位:湖北美术出版社)
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:电脑技术给设计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设计空间,以及一个前所未有的得心应手的设计工具。电脑技术把原来的设计完成品墨稿,变成了可以直接交付印刷的“菲林”,直观、彩色显像,将设计与制版合二为一,大大节省了人力、物力,缩短了出版周期。
同时,书籍装帧设计中也出现了滥用电脑的现象。设计者面对无数点击可得的新奇的装饰效果,往往难以取舍,会有意无意地罗列各种设计功能,被兴之所至的图像牵着鼻子走,也好像只有这样才显出现代感,于是装帧设计进入了一个误区:由于忽视了整体把握的设计意识,使书装设计应赋予图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无从体现。
另外,电脑的神奇也为那些偷懒的设计者提供了方便,使书籍设计成为全电脑产品,毫无个性。电脑痕迹严重、花哨繁杂、堆砌拼凑的封面摆满书店。这些图书设计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属性,缺乏文化内涵。
面对这种现象,设计师们对装帧文化有了一种反思:电脑多元设计不等于创意本身;先进的科技手段,脱离了人的主动思维,并不能带来理想的结果;电脑符号的泛滥,极大地削弱了图书的书卷气和文化内涵。这无疑是对广大设计师的又一次挑战,它要求设计师知性更宽,悟性更强,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、艺术品位和创作才能。
近几年来,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运用电脑时,开始注重书装设计理念、文化内涵、艺术品位和人文关怀,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。这标志着我国书籍装帧文化的精神回归,是中国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又一次飞跃。这种飞跃主要有如下特征。
其一,重视单纯、 简洁的艺术风格
装帧设计单纯、简洁的艺术风格由图书本身的文化属性所决定。20世纪90年代以前,中国的出版物基本上还处于凸版铅印的阶段,由于科技落后和经济制约,一般设计用色限制在三至四色以下。但那个年代的设计大师在有限的用色条件下,精于构图,以概括、洗练的设计构成,单纯的设色,同样呈现出较为丰富的视觉效果,典雅大方。时代变迁,它们的艺术价值依旧。1981年出版的《九叶集》,是一本中国新文化运动初兴年代的九位诗人的合集。设计者曹辛之先生用一棵大树九片茁实的叶子比喻九位诗人,寓意深邃,启人遥想。全书构图平稳,树叶错落有致,设色单纯、雅致,把该书的内涵,含蓄而诗意般地呈现给读者,体现了一代大师的功力(见图1)。
如果说,那个时代装帧的单纯、简洁,多少有些受条件所迫,多少有些被动因素的话,那么,现代设计师的单纯、简洁则完全出于主观因素。他们“用电脑不见电脑”, 装饰语言从属设计语言,化繁为简,惜墨如金,尽可能做到以最少的设计语言传达最多的视觉信息。《分子病毒学》是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轻的美编王梅设计的。她利用显微镜下的病毒结构和基因组图片,高度提炼概括成单色图案,并与书名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。全书为单色,大面积空白成功地体现了“空白和分割”的现代设计理念(见图2)。此设计在2001年湖北书籍装帧评比中获得金奖。
书名醒目,装帧单纯明快,重视平面与色彩构成,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设计,成为众多装帧设计者的追求。这是时代的需要,也是现代书装设计理念的体现。
诚然,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理想、审美情趣和审美精神,装帧的美感和形式法则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变化。然而单纯简洁的艺术风格永不过时。歌德说:“简洁和天才是孪生姊妹。”的确,简洁要求设计师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视觉语言表现力。简洁、准确的设计语言相当于文学中的“ 一语惊人”,是装帧设计理念的最高境界。
其二,注重文化内涵、艺术品位、人文关怀
优秀的书籍设计,在于把握内容精神的准确传达。它是图书灵魂的外在体现。光靠电脑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根据不同的图书体裁、题材、风格等,注入设计师不断升华的设计理念。注重文化内涵、讲究艺术品位、追求个性特征被越来越多的装帧设计者所重视,表面浮躁、花哨的封面为人们所唾弃。对国外装帧艺术设计形式的学习和借鉴,已不再停留在生搬硬套的表面抄袭上,而是将国外装帧形式中的浓烈色彩、令人振奋的视觉冲击力、奔放的热情融入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装帧形式中,设计出一批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,真正具有中华气派的好书。
《临床骨科学》的创意设计堪称绝妙。用象征的手法代替了大多数医学解剖图的直白。人字形的支架富有多重意味:断裂的主干通过金属部件的连接和支撑得到修复;最妙的是主干上生出嫩绿的新芽,点明了骨科学对生命的价值。整个创意充满理性,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感情色彩。构图十分严谨,设色凝练,黑白灰节奏分明。文字安排、大小疏密有致。此设计曾获得全国第五届书籍装帧评比金奖(见图3)。
这种装帧设计观念的升华,是中国装帧艺术的新的进步。它不仅加强了书装设计者对装帧美感的深刻理解,有力地推动了书装设计实践的全面深入,而且对人们的思维、想象力、生活情趣以及价值观,都会产生重大影响。
其三,增强整体设计观念
过去的书装设计者只是被动地关心封面设计,如今关心的则是整本书、整套书。从选纸、用料到开本大小、印刷工艺,从封面、护封到扉页、版式设计等,全方位地整体设计,每一个环节都由设计者精心关注。书籍装帧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、多侧面的、多层次、多因素的系统工程。设计者的地位也悄然地进行着由被动到主动、由局部到整体的转移。这是一场从设计观念到设计体制的深刻变革,是时代的需要,也是历史的必然。《云南物质文化》一书的整体设计,在西北西南地区曾获得“最美的书”的殊荣。它的美在于图与文字的运用,都处于恰到好处的协调与适中,并体现在它的整体风格里;它细而不纤,粗而不犷,色彩纯净、透明,使读者享受到它深旷和诗般意蕴的审美情趣。无论是包封、硬壳封面还是环衬扉页,都很好地体现了该书的文化内涵(见图4)。
整体设计对书装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它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设计才能和全局把握水平。
以上这些特征,标志着中国装帧设计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是中国装帧艺术设计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。
(作者单位:湖北美术出版社)